唐螂有話
  “騎樓街”在廣州,似乎成了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。本來,那隻是廣州清末民初城市民居建築範式的一種稱謂。然而,近些年由於拆遷和城市膨脹,廣州老城區多半已面目全非。但人往往失去方知珍貴,於是坊間把對嶺南文化的追懷,對老廣州特征的眷戀,堆砌到了日漸消失的“騎樓街”上。“騎樓街”成了一個文化象徵意義特濃的專有詞彙。而圍繞著“騎樓街”,各種新聞和各種解讀更是紛繁百出。有人認為是條文化線,要“死保”;有部門聲稱畫過紅線,又不是文物,沒有道理保留;有部門急匆匆訴諸法律,把既定拆遷半截“騎樓街”標本化。當然,媒體也把“騎樓街”當成一個新聞富礦,隔段時間便“挖山不止”……
  保護“騎樓街”,這在政府和民眾看來,似乎是有共識的事情。但是,保護哪段“騎樓街”和怎麼保護,卻莫衷一是。有專家還在媒體上分列出了越秀、荔灣、海珠區等老城區連片的騎樓區。然而廣州人知道這些“騎樓街”,多半都已被畫過紅線,早有“拆遷”的主兒了。事實上,拋開“文化保留”的話題,“騎樓街”被粗暴對待,似乎也振振有詞:比如,很多騎樓街是磚木結構,防火防坍已不符合安全要求;又如,很多騎樓街已被“住改倉”,下店上住的功能已面目全非,等等。一句話,很多的“騎樓街”政府不徵地拆遷,都已經名存實亡了。所以,業主對拆遷有意見了,就是“釘子戶”了;專家提出保護方案了,那就是給政府出難題;媒體對“騎樓街”有些動情,那就是有些兒“添亂”。不過,儘管如此,政府很多公文中,都強調對城市文化特別是“騎樓街”的保護,是有傾斜政策的。只是,有關保護政策又頗令人躊躇,畢竟,政府又怎麼可能拿錢來全面保護乃至翻修那些個並非公房的“騎樓街”呢?
  事實上,廣州的“騎樓街”保護之所以成為問題,是我們缺乏對待私權的基本尊重導致的。“騎樓街”的大多數都屬私房,就業主的立場自然看到自家“騎樓街”物業的升值空間。倘若沒有一紙半強制性甚至強制性的某種需要的拆遷,誰又不想死保自家“騎樓街”的業權?“騎樓街”之所以沒有被保護起來,乃是很多“騎樓街”被早早畫上紅線,被釘死在拆遷的必然厄運上。業主又怎麼會掏錢去“保護”這可能不再屬於自己的物業呢?說實話,倘若“騎樓街”的業主們知道,僅僅因為防火或危房的理由導致“拆遷”,恐怕“打崩頭”也會籌措資金來保自家的“旺鋪”。因此,毫無業權庇護意識的粗線條畫線、粗暴的拆遷,最終導致“騎樓街”原生業主對自家物業喪失保護的衝動,也導致了政府真想“保護”騎樓街時,不得不深陷“孤掌難鳴”的尷尬。
  大凡一座城市的風格、文化、建築等等被物化的歷史,光是有公權力保護的衝動,其實常會勉為其難的。但是,如果能夠通過對物權的尊重讓所有的業主在保護自我權益中,不約而同達成城市文化傳承保護的目標,則事半功倍——像倫敦,像巴黎,像京都,等等。概莫如是!
  唐螂  (原標題:保護“騎樓街”當從尊重業權開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nrrtz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